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 : 0.3 (2024年3月 最新)

* 除每股数值,比率,百分比,其他数据单位均为百万。数据的货币单位均为当地股票的交易货币单位。

ST恒久债务收入比率(Debt-to-Revenue)的相关内容及计算方法如下:

债务收入比率可以衡量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它是由公司的债务除以该公司的 营业收入 而得。截至2024年3月, ST恒久 过去一季度 短期借款和资本化租赁债务 为 ¥ 40, 过去一季度 长期借款和资本化租赁债务 为 ¥ 0, 过去一季度 年化** 营业收入 为 ¥ 133.952, 所以 ST恒久 过去一季度债务收入比率 为 0.3。

点击上方“历史数据”快速查看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的历史走势;
点击上方“解释说明”快速查看关于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的详细说明;
点击上方“相关词条”快速查看与债务收入比率相关的其他指标。


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 (002808 债务收入比率) 历史数据

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的历史年度,季度/半年度走势如下:
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 年度数据
日期 2014-12 2015-12 2016-12 2017-12 2018-12 2019-12 2020-12 2021-12 2022-12 2023-12
债务收入比率 - - - - 0.19 0.38 0.17 0.34 0.34 0.26
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 季度数据
日期 2021-12 2022-03 2022-06 2022-09 2022-12 2023-03 2023-06 2023-09 2023-12 2024-03
债务收入比率 0.3 0.55 0.27 0.38 0.31 0.42 0.41 0.33 0.21 0.3
* 除每股数值,比率,百分比,其他数据单位均为百万。数据的货币单位均为当地股票的交易货币单位。

商业设备和用品(三级行业)中,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与其他类似公司的比较如下:
* 选自同一行业,市值最接近的公司;x轴代表市值,y轴代表债务收入比率数值;点越大,公司市值越大。

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 (002808 债务收入比率) 分布区间

工业制品(二级行业)和工业(一级行业)中,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的分布区间如下:
* x轴代表债务收入比率数值,y轴代表落入该债务收入比率区间的公司数量;红色柱状图代表ST恒久的债务收入比率所在的区间。

ST恒久 债务收入比率 (002808 债务收入比率) 计算方法

债务收入比率是衡量公司财务杠杆的重要指标之一。
截至2023年12月ST恒久过去一年的债务收入比率为:
债务收入比率 = 年度 总负债 / 年度 营业收入
= (年度 短期借款和资本化租赁债务 +年度 长期借款和资本化租赁债务 / 年度 营业收入
= (40 +0) / 154
= 0.26
截至2024年3月ST恒久 过去一季度债务收入比率为:
债务收入比率 = 季度 总负债 / 季度 年化** 营业收入
= ( 季度 短期借款和资本化租赁债务 + 季度 长期借款和资本化租赁债务 / 季度 年化** 营业收入
= (40 +0) / 133.952
= 0.3
* 除每股数值,比率,百分比,其他数据单位均为百万。数据的货币单位均为当地股票的交易货币单位。
** 在计算年度债务收入比率时,我们使用了上一个年度的 营业收入 。在计算季度(年化)数据时,使用的 营业收入 数据是 季度 (2024年3月) 营业收入 数据的4倍。

感谢查看价值大师中文站为您提供的ST恒久债务收入比率的详细介绍,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与ST恒久债务收入比率相关的其他词条:


ST恒久 (002808) 公司简介

一级行业:工业
二级行业:工业制品
公司网站:www.sgt21.com
公司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火炬路38号
公司简介:公司是一家以留学归国博士为核心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研制及生产新一代激光打印机、数码复印机、激光传真机及多功能信息一体机等现代办公设备中最为核心的光电转换及成像器件——激光光导鼓(OrganicPhoto-ConductorDrum,简称OPC鼓)。经过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公司掌握并拥有生产激光OPC鼓整套核心技术和装备集成能力,首次在国内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及相关技术装备,实现了激光光导鼓的国产化与产业化。公司研制生产的激光光导鼓获得“高新技术产品”证书,并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组织的部级技术鉴定。公司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拥有有效授权专利十多项,并受邀参与了三项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多项科研成果获得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得到包括国家电子发展基金、国家创新基金、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内的多项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公司已培养建立了一支包括海外归国博士、“863”项目专家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在内的核心技术团队,并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强化自身技术优势,积极为未来发展进行技术储备。